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消费金融加速寻求突破_焦点速讯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时间:2023-06-12 09:50:34

大型商业银行布局消费金融业务提速。近日,建设银行收到北京银保监局批复,建行控股子公司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信消金公司”)获准开业。与此同时,多家城商行也在争取入局消费金融业务。面对消费金融行业激烈竞争,专家认为,接下来消费金融机构应在数字化、新市民等领域持续深耕,以此筑牢主业根基,实现展业新突破。

行业稳健前景可期

记者从建信消金公司了解到,建信消金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2亿元,由建设银行、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其中,建设银行持股比例为83.33%。


(相关资料图)

这是继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之后的第3家大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从注册资本看,中邮消费金融是30亿元、中银消费金融是15.14亿元,建信消金公司的注册规模远远超过前两家之和;与头部消费金融机构相比,建信消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低于招联金融的100亿元。从建信消金公司的大股东建设银行2022年财报看,截至2022年末,其个人消费贷款2954.43亿元,较上年增加624.64亿元,增幅26.81%。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对大型银行而言,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与母行的个人消费贷、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形成互补,服务更大众的客户群体,进而拓宽客户来源、丰富收入来源。

今年3月底,原银保监会非银部数据显示,经过13年的发展探索,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截至2022年年末,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元,负债总额7847.23亿元,所有者权益997.18亿元。专家表示,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坚持长尾客户和下沉市场的差异化定位,逐步降低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充分满足传统金融难以惠及用户的消费信贷需求。建信消金公司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第31家消费金融公司,有助于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扩大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去年以来,兰州银行等银行机构积极布局消费金融牌照。同时,部分城商行也开始加速深耕消费金融,比如,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通过股权变更方式,加码消费金融业务。易观分析金融行业分析师苏筱芮表示,消费金融机构牌照具有全国展业资质,相较城商行自身的地区地位更具优势,能够为区域性银行,尤其是头部城商行的展业空间起到重要提升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头部和尾部公司分化现象明显。以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报告为例,相较于多数腰部和尾部公司近1亿元的盈利而言,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头部公司的净利润维持在20多亿元以上。除此之外,头部公司的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等指标在行业内遥遥领先,总体增长势头强劲。可以预见,建信消金公司以第一梯队的“身份”入局消费金融行业,势必掀起新一轮市场博弈。

加快数字化升级

数字化是消费金融机构安身立命之本。由于没有线下网点,线上展业是其主渠道。近年来,多数消费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自主经营能力建设。专家认为,数字化价值在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将被持续放大。

以持牌机构马上消费为例,其上线自营平台安逸花APP,把自营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马上消费多个数字化指标在行业中位次靠前,为真正有金融需求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我们将自营能力融入用户全生命周期,最终收获了数字化投入带来的回报,并通过自建全套能力——自主研发、自主获客及自主贷后管理等,已将数字举措开放并分享至消费金融行业。”马上消费总经理郭剑霓表示。

消费金融机构通过数据赋能消费金融业务,事实上从获客起已经开始对用户进行精准识别和筛选。接下来,提升用户体验将是衡量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中原消费金融利用自研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驱动的精准运营体系,能够有效匹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用户需求,增强用户的服务体验。“我们坚持实施以精细化数据能力为基础,通过延伸服务触角、创新业务模式,洞察用户习惯、金融需求,实现客户群体衣、食、住、行等全场景覆盖。”中原消费金融常务副总经理周宇表示。

为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海尔消费金融则致力于打造以“科技+风控”为根基,形成以流量经营为核心竞争力,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金融平台。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张西铭表示,在数字化经营方面,海尔消费金融聚焦用户核心金融需求,形成覆盖注册、申额、授信、支用、还款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数据反哺业务,做到精准服务、快速触达。

去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各类风险管理系统,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许泽玮表示,消费金融行业应加快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提前识别、有效管控消费信贷风险,守住贷前、贷中和贷后的风险底线。

业内人士建议,在数字化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消费金融机构如果忽视自身数字化管理能力建设,过度依赖第三方数据渠道,将难以掌握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的主动权。从长远看,加强自营能力建设是消费金融机构未来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供给维护权益

新市民群体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规模扩张较快、发展潜力较大、消费增长较强的群体,是消费金融机构重要客群之一。无论是新入局的还是存量的消费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至关重要。

近年来,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已经成为新市民重要组成部分,无形中催生出巨大消费潜能。去年3月份,原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董希淼认为,3亿左右的新市民群体为消费金融带来实实在在的需求空间。消费金融机构应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消费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推出期限灵活、额度和费率适中的产品。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产品供给,持续满足新市民多元金融需求。兴业消费金融结合业务实际制定服务新市民金融需求的行动方案,持续完善家庭消费贷、立业计划、兴才计划三大产品体系,还结合新市民就业特点灵活设置还款方式、还款期限。招联金融在APP中设置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并开通新市民客服专属通道,开发上线新市民专属信贷产品“新民贷”,对新市民客户提供费用减免、首期5折借款券等专属金融服务,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需求。

应当看到,新市民来到城市打拼,在安居、就业等方面虽然得到了金融保障,但是也面临诸多堵点。新市民普遍存在征信信息复杂、多头借贷、隐性负债等问题,且由于金融知识相对缺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其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仍旧是薄弱环节。为此,消费金融机构应多渠道、广范围普及金融知识,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强调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未来,消费金融机构应当妥善处理与金融消费者的矛盾纠纷,杜绝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截至目前,多地监管部门也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代理维权”风险,逐步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经济能力购买合适的金融产品,选择正规渠道解决合理诉求。

董希淼建议,消费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消费者金融需求深入分析,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等问题,全方位守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记者 王宝会)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