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我害怕长久的亲密关系”:依恋中的创伤与疗愈
来源:简单心理Uni     时间:2023-04-21 06:58:25

本文字数3300+|阅读预计需要 9min

文|姚为芳 (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非常火热的说法,即“父母皆祸害”。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认同,觉得持这种理念的人,没有自我负责的承担精神。


(相关资料图)

如果抛却这些评判和指责,我们会发现,我们想要表达的其实是 成长中感受到的那些难以言说和处理的、受伤的感觉 。

如何安放、以及处理它给我们的内在情感和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隔岸观火,或者隔靴瘙痒都不能很好的处理和解决, 唯一的办法就是重走来时路,在痛苦中去发现“真相”。

图/《我亲爱的甜橙树》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和依恋创伤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妈妈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但是这种影响和决定性的时段,比大多数人想像的要更为早期。

约翰·鲍尔比(John Bolby)的依恋理论认为,在小孩子未形成语言之前,也就是说大概在小孩一岁之前,妈妈与孩子形成的依恋关系,就已经为这个孩子将来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奠定了基础 , 直至孩子三岁,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并影响终生的依恋风格。

约翰·鲍尔比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做安斯沃思(Mary Answorth),他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鲍尔比的理论,并且通过对成人(尤其是母亲)的依恋类型评估,可以预测她的孩子会倾向于跟她的母亲拥有一样的依恋类型。

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妈妈,她的孩子也倾向于是安全型的,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妈妈,她的孩子也倾向于是不安全的,这揭示出创伤的代际传递。

图/pexels

心理学家们将这种未被母亲识别的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代际创伤称为 “育婴室的幽灵”,它无意识的“操控”着母亲,将这种未被识别和解决的创伤传递给她的孩子。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上面所说的“妈妈”是一个代指,是指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的,孩子的主要抚育者,比如也有可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所以了解和识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是如何形成和建立的早期依恋,不仅是修复自己的创伤的前提,也是从你这里开始,中断这种创伤的代际传递的唯一途径 。

依恋类型自评

安全型依恋

我很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对于我依赖别人也让别人依赖我,或者依靠我,我内心是感觉舒服的,我不必担心独自一人或者别人不接纳。

回避型依恋

没有亲密关系让我感觉到很舒服,我感到独立和自给自足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情愿不要依靠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依靠我。

图/《简爱》

矛盾—焦虑型依恋

我想要跟其他人在情感上能够完全亲密,但我经常发现其他人不愿意像我想象的那样来跟我靠近,或者说与我亲密。

我没有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感觉到不自在,同时我也会担心别人对我的重视程度,不如我对他们那样重视。

未解决的创伤型依恋

我不喜欢和别人靠近,我也想要在情感上能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任他人或者完全依赖他人,我担心,如果我允许自己跟他人变得太亲密,我会受到伤害。

图/pexels

上面的四种描述,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不止符合其中的一种,这是正常的, 因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不仅仅只有一种,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不同的依恋风格。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或体验到这四种依恋风格,但是总会有一种依恋类型对你的影响最大,而往往是那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禁锢或者限制着你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质量。

不安全型的依恋形成于一个人早期,通常是3岁之前,想要依赖抚育者,以及跟抚育者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创伤。

又见依恋创伤

在儿童早期与父母互动中形成依恋创伤的情形有很多种,广泛来讲,可以分成虐待和忽视这两大类:

虐待

躯体虐待 :是指众所周知的打骂、体罚、恐吓孩子,比如将孩子关小黑屋等。

图/《晨曦中的女孩》

性虐待 :是指孩子经历了插入式或非插入式的性接触和性侵犯,以及用威胁的手段要求孩子保守秘密,或者孩子感到父母不能帮助和保护自己而选择缄默。

也包括在家庭中,异性父母过度的在已经有性和性别意识的孩子面前展示裸露的身体或者过度的身体触摸。

嫌恶 :是指父母的拒绝和敌意,它可能会以批评、不满、言语虐待、冷淡、忽略孩子或偏爱的方式表现出来。 嫌恶是最为常见的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孩子的方式。

心理虐待 :是指以一种残酷和施虐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且常常是怀有恶意的,包括剥夺孩子基本的需求或其认为重要的客体;将显著的痛苦或不适无情地施加于孩子;羞辱、极端的拒绝孩子;残忍地威胁要抛弃孩子;胁迫、情感勒索孩子。这种伤害对孩子来讲是极度创伤和毁灭的,且这种创伤和毁灭具有不可逆性。

图/《道熙呀》

忽视

躯体忽视 :是指无法提供孩子的基本需要,例如食物、庇护和卫生保健,以及由于缺乏监管而导致儿童处于物理危险之下。

心理忽视 :是指对于儿童的情绪状态、认知、兴趣与发展,以及交友和其他关系等缺乏关心、兴趣以及注意。

在这里,再重申一点的是,如上例举的这些,并非是指责父母的言行不当,而是就像上面提到的“育婴室的幽灵”, 这是父母的创伤造成的养育困难,使他们无法做出良好的回应孩子的方式。

在什么情形下,父母才能够很好的回应和养育孩子呢?

图/pexels

一种是父母曾体验到被很好的养育过。

另一种是在儿时没有被很好的养育过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或过程中, 能够 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创伤,并能够在一段安全和稳定的关系中谈论和修通自己的创伤 。

依恋的创伤是一种关系的创伤,这种创伤可以通过自己来觉察,但只能通过关系,且最重要的是一段只为你而存在的关系来修复,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疗愈依恋创伤的过程

一个重要的前提:认知信任

你需要在一个正规和专业的机构,选择匹配你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然后信任TA的工作,这并不容易。

因为依恋创伤难以修复的根源在于,非常难以相信他人能够帮到自己, 自己的苦难和痛苦很难用语言表述,也觉得不会有人能够理解,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处于痛苦和绝望之中,这种体验叫感到心理的不可获得性。

图/pexels

此时,你要记住这样一个创伤定律,90%和10%定律,指当你处于现在的某种情境下时,你感受到当下的关系和互动,让你体验到了强烈的情绪失调,愤怒、失望、发狂等。

你要明白,你的这些感受体验其实90%是来自于你过去的未被安抚的创伤体验,而10%才是跟实际的当下的现实情况相关。

因此,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你一定会体验和感觉到对你的咨询师生气、失望、痛恨,或觉得咨询师会抛弃你、不关心你甚至伤害你等。

此时,不要着急离开,而是与你的咨询师谈论这些感受,正是你的这些体验和感觉,才是触及核心的“真相”。

图/pexels

依恋创伤的疗愈过程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中,能够使来访者旧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转变为可获得的安全依恋模式,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方面:

1. 在心理咨询当中,来访者旧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出现解构

解构的意思,是指这部分旧的依恋模式被来访者认识到,并被描述,以及和咨询师充分讨论,进而来访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中以一种更为整合的方式理解自己的依恋创伤。

2.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逐渐的建构新的依恋模式,这种新的依恋模式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彼此能够相互理解

在咨询中,来访者能够体验到自己的情感被咨询师同频共振地协调性地回应,来访者在咨询的进程中能够体验到与咨询师关系的破裂,此时咨询师持续稳定的可获得性的存在,使来访者有勇气能发起对破裂的关系加以修复。

总之, 这种新的安全的依恋是来访者能够去体验到跟咨询师之间是有交流的 ,并且这种交流是逐渐加深的,无论是在意识觉察程度还是复杂性上,都是逐步加深升级的。

在这个过程中,之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就逐渐地加以转变为获得性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最终,创伤能够被疗愈的核心是,来访者能够将创伤性记忆、相关情感作为有意义的体验保留在头脑中,同时发展出情绪调节策略、重新聚焦注意力的方法使其不干扰正常生活。

由此,藉由在心理咨询中与心理咨询师所建立的安全依恋,成为来访者获得其他支持性关系的桥梁,使得来访者能够重建思考和感受方面的自由。

封面图源:《傲慢与偏见》

排版: 鹿屿

责编: Alwaysfifi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美】David J. Wallin 著 巴彤 李斌彬等 译 《心智化临床实践》 Jon G. Allen Peter Fonagy 著 王倩 高隽 译 戳 从痛苦中发现“真相”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