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业资讯  > 正文
天天视讯!耐药性强、病死率高......蔓延美国的“耳念珠菌”是否会影响我国?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时间:2023-03-24 16:05:58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  彭劼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阳


【资料图】

当地时间3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一种叫做“耳念珠菌”的真菌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令美国人担忧的“耳念珠菌”会不会传播到国内,影响国人健康?

美国一年感染人数增两倍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是日本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真菌物种,因其具有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特征,也被称为“超级真菌”。2018年,我国发现首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2019年国内报道感染18例,但没有暴发疫情。近年来,美国、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

截至2021年底,美国共有3270例临床病例(存在感染)和7413例筛查病例(检测到真菌但未引起感染)。临床病例每年都在增加,其中2020-2021年增长最快。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9%,达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数增加了95%,达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美国抗菌素耐药性威胁报告和世卫组织真菌优先病原体清单,都将耳念珠菌确定为“全球优先事项”。

纽约流行病专家瓦利德·贾伟德表示,新的发现“令人担忧”。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耳念珠菌,但尚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超级真菌”的出现。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是新近进化出来的、快速适应人体宿主环境能力的新物种。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农作物上广泛使用杀菌剂会促使耳念珠菌进化出抗药性。

美国官方表示,耳念珠菌病例数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医疗机构一般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力。由于加强了检测力度,包括增加定植筛查,检查人体是否有真菌感染或有感染症状,也可能使病例数有所增加。目前,公共卫生调查的结果表明,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耳念珠菌的传播可能已经恶化。

多重耐药性、病死率高

耳念珠菌的传播为何令人担忧?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介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传播隐匿、病死率高、耐药性强。

传播隐匿。据媒体报道,大多数耳念珠菌感染都发生在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其感染途径通常是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通过人际传播。它黏附能力很强,在普通环境或空气中几乎从未检出,可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物品表面,若感染控制不力,容易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2018年英国暴发的超级真菌感染,就是因为共用一只体温计。

病死率高。耳念珠菌的血液感染致死率高,病死率可达30%-40%。美国CDC已将其列入“紧急威胁”细菌名单。2019年4月美国通报的587个病例中,近半数感染者在90天内丧生。最初症状是发烧、疼痛和疲劳,如果真菌扩散到血液、大脑或心脏,就会夺人性命。

耐药性强。在显微镜下,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并无明显差异,但却具有多重耐药性。美国CDC称,大多数耳念珠菌菌株对至少一种抗真菌药物类具有抗药性;超过1/3的菌株对两种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药性;而部分菌株对三种抗真菌药具有抗药性。到2021年,美国对棘白菌素耐药的病例数量增加了两倍,而棘白菌素是用于治疗耳念珠菌感染最为推荐的药物。

不仅如此,对耳念珠菌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用传统的生化鉴定、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鉴别,它和普通的念珠菌几乎没有分别,因此误诊可能性较大。目前主要使用质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但质谱仪在大三甲医院以外并不十分普遍。

多方管控,国内传播可能性低

“目前,耳念珠菌在我国传播的可能性不大,它是一种地方性的病菌,跟新冠病毒不一样,并非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多是接触性的传播,总体来看,近年来在我国几乎很少检出。”彭劼介绍,常见的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为22℃~36℃最适生长。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在阳光及干燥的环境下,大多数真菌都可被杀死。     

而且一般来说,耳念珠菌不会对健康人构成威胁,普通健康人群不要恐慌。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重症患者,尤其是住在ICU的住院病人,感染通常在医院等环境内传播,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

彭劼强调,人群密集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应该充分重视医疗器械,如呼吸机、血透留置导管等接口处的清洁。通过识别携带真菌的患者,及时筛查,对于防止传播很重要。纽约流行病专家瓦利德·贾伟德也指出,当下主要任务是防止真菌传播给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美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梅根莱曼也强调,需要持续监测、扩大实验室能力、加快诊断测试,以及坚持已证实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彭劼建议,住院期间,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同使用毛巾、拖鞋、脚盆等,适当消毒,切断真菌的传播途径。要避免滥用抗生素,切忌过度使用清洁护理液。平时注意开窗通风,每天晒晒太阳,保持衣物宽松、透气、干燥,避免真菌繁殖生长。保持作息规律,膳食平衡,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责编:杨萌

主编:李迪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